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范文参考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PDCA循环;血站;医源性感染;预防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PDCA Circul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Mode on the Prevention of Iatrogenic Infection in Bblood Center

NAN Li-xia,YANG Lin,ZOU Hong-mei,XU Li,WANG Qing-shan,ZHANG Hong-tao

(Mianyang Red Cross Blood Center,Mianyang 621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DCA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 mode for the prevention blood station iatrogenic infection . Methods The blood stations implement the PDCA cycle management model of quality. Observat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DCA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 mode in a blood station staff iatrogenic infection protective measures implementation, the occurring rate and Blood Institute sensing monitoring qualified rate were compared and a year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Resul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DCA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 blood bank staff iatrogenic infection protection implementation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6.25% vs 0.00%) and Blood Institute sense monitoring qualified rate higher than before (95.45% vs 98.82%) (P < 0.05).Conclusion PDCA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 to prevent blood stations iatrogenic infection is effective.

Key words:PDCA cycle ;Blood station; Iatrogenic infection; Prevention

PDCA循环是一种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路径,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PDCA通过设定计划项目(Plan)、组织实施(Do)、定期检查(Check)、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Action)4个阶段进行无限期循环,达到有效管理、促进目标完成、提升目标质量的目的[1]。PDCA循环质量管理实施在医疗机构医源性感染管理预防中,控制医源性感染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阶段,能较好地控制医疗机构医源性感染[2]。本文重点探讨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对预防血站医源性感染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血站是一家市级血站,承担着全市547.38万人口的临床用血任务。本站共有工作人员116例,其中男28例,女88例;文化程度:研究生2例,本科43例,大专49例,中专及职高18例,初中4例。2014年采血42209人次,合计16.35吨。

1.2 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 本院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设定计划项目(Plan) 将预防血站医源性感染作为计划阶段控制目标。①将问题与缺陷纳入计划:分析本血站医源性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具体的改进的措施。②将培训与教育纳入计划:组织血站工作人员参加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教育和培训,考核医源性感染预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合格后方可上岗。③将制度与监测纳入计划:完善血站医源性感染规章制度,依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3]要求,按制度和流程要求规范血站工作人员的行为 。

1.2.2组织实施(Do) 重点监测预防血站医源性感染指标。①加强对重点部门的监测:加大对血液采集、血液检验、血液储存及报废血液处理等重点部门的监测力度。②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测:重点监测采血时无菌操作情况、血液储存及运输设备消毒情况、采血环境、血液制备环境、血液 储存环境消毒情况等。评估各个环节医源性感染发生几率,做到早预防、早控制。③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血站采血人员、血站检验人员及报废血处理人员均是血站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统计既往高危人群医源性感染发生情况,及时发现、登记和报告,掌握重点人群医源性感染动态变化,采取措施加以干预。

1.2.3定期检查(Check) 监测实施情况并进行信息反馈:①定期监测信息:定期对血站医源性感染防护措施进行检测,并根据全站综合性监测和重点科室监测结果,做汇总分析,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点评;②适时医源性感染监测信息,提示潜在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和防范对策;③定期通报检查结果:血站质量管理科定期通报检查结果,建立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将科室绩效考核和预防医源性感染挂钩,鼓励预防医源性感染措施的落实。

1.2.4处理发现的问题(Action) 此阶段突出质量持续改进。①分析问题与缺陷原因:血站每季度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分析监测数据和检查结果,发现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②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对血站医源性感染存在的个性问题和潜在的高危因素,如工作人员医源性感染、血制品污染等,制定预防控制和改进措施。③责任到人,追踪问效:制定血站医源性感染持续改进措施,并落实责任制,责任到人追踪问效,保证整改方案、整改目标、干预措施的有效落实[4]。

1.3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PDCA循环质量前后血站医源性感染防护措施执行、血站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对比血站院感监测合格率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血站医源性感染防护措施执行情况 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后,采血前戴防护口罩等防护措施执行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

2.2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效果 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后,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明显低于实施前,血站院感监测合格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

3讨论

运用PDCA循环质量模式实施医源性感染监管工作,将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4个阶段与医源性感染质量控制有机结合,重点监管控制医源性感染的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加强医源性感染计划过程管理,增强计划实施的有效性,并通过检查、督导、处理、改进等过程循环进行,持续改进、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5]。

血站医源性感染潜在风险较大,血站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以采血、血液检验、血液储存、血液供应为主,每个环节都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血站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对工作人员及患者都存在极大的风险,因此,预防血站医源性感染势在必行。血站医源性感染事件必须以预防为主,首先应更新观念,督查血站工作人员做好预防性防护措施;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血站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保证预防医源性感染有章可循;加强岗前培训,提高工作干预处理血站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资金投入,为血站各科室配备充足的防护设备和设施[6],并将PDCA循环质量落实到人,加强科内医源性感染的管理。

本研究中,实施PDCA循环质量后,血站医源性感染防护措施执行明显提高,工作人员医源性感染及血站医源性感染事件显著降低。由此可见,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了工作人员预防医源性感染的自我保护能力,最大限度控制和预防血站医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相恒泉.加强血站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管理与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14,31:171-171,173.

[2]车莹,王卫.持续质量改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96-4298.

[3]张嘉洪,张文学,郭崇健,等.血站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606-3607.

[4]吕霞,王芳,梅静.血站采供血过程中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06):166-166,168.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 预防 医院感染 方法

医院感染已经是现代医院管理和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1]。我们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医院感染进行了有效性的预防和控制,常用的几种控制措施如下。

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医院感染三级网络。①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分管医疗副院长负总责。成员由各临床相关科室负责人及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专家组成。工作职责是对医院感染控制科制定的全院性医院感染工作计划进行审议,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方面的重大事项。②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科,科室配备主任、护士长等相关专业人员。③各临床科设立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医院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分工负责,层层把关,相互制约,彼此督促的三级管理组织及网络体系[2]。

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各级人员防控感染的工作范畴。为便于全院医务人员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每名医务人员配发1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各科室、各专业配发《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专业书籍,明确了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医务人员做到了有法可循、有章可循,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有章不依的现象。

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的意识。①加强学习,让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②以考促训。医院按专业划分,每半年组织一次医院感染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将考核成绩与《医院岗位目标责任制》中奖惩条款挂钩。③组织院感知识竞赛,掀起重视医院感染工作的氛围。④转变领导观念,建立一流的层流手术室,改善手术环境,降低手术感染率。

强化知识培训,提高医院感染控制队伍人员的专业水平[3]。根据医院实际,制定出周密的医院感染培训计划,定期对全院临床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等各类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规范性培训。对刚分配新上岗的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为期1周的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为做好医院感染工作打牢理论基础。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定了切合医院实际的《抗生素管理制度》。①提高病原学的送检率和培养的阳性率;②规定使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病原菌的特点和细菌室的药敏结果,根据患者病理、生理等状况,选择不易产生耐药的抗生素;③严禁滥用和频繁更换。④制定有个体差异性的给药方案,注意用药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加强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①供货厂家的资质论证,由药械科统一采购,供货厂家“三证”齐全。②进货验收,专室储存。③用前检查。④用后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社会。

加强环境卫生学监测力度。自2005年我们将医院环境卫生学的监测工作交地方疾病控制中心承担,医院环境卫生学的监测效果比较满意,达到了预期目的。

加强中心供应室的管理。为了使中心供应室达标,我们建立健全了供应室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供应室的区域划分;按医院感染要求,对照供应室建设标准进行整改,投资近百万元更新消毒设施,完善了监测手段,确保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盖显英,王成玉,黄英华,等.全面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1):1265-1267.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 PDCA模式;手术室;预防感染;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207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科学程序[1], 是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程序, 具体包括计划、设计、检查及处理等四个过程, 这四个过程呈螺旋状循环运转并逐步提高[2]。手术室感染控制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核心环节, 其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术后感染不仅再次增加患者的痛苦, 还为医疗管理增加了负担。目前PDCA循环管理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感染预防控制[3]。本研究主要探讨评价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预防感染的效果, 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来本院就医的280例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患者, 按照就医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各140例。实验组男68例, 女72例, 平均年龄(62.5±7.7)岁;手术类型包括心胸外科手术8例,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4例, 骨科手术30例, 神经外科手术28例, 普外科手术50例。对照组男65例, 女75例, 平均年龄(61.2±6.7)岁;手术类型包括心胸外科手术5例,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5例, 骨科手术32例, 神经外科手术27例, 普外科手术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感染控制管理, 包括加强预防患者切口感染以及做好医护人员的消毒管理等。实验组患者采用PDCA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 具体内容如下。

1. 2. 1 计划 ①手术室预防感染管理学习计划:医院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医务人员开展预防感染管理学习活动, 定期学习《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与手术室感染预防控制相关的规定, 重点加强学习手术室环境卫生、消毒隔离及手术废弃物管理等内容。 ②感染预防控制计划:每月对手术室的消毒隔离质量进行抽查, 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总结, 分析可能引起手术室感染的因素并对计划进行相应调整。

1. 2. 2 设计 ①组织管理:设立监控小组, 小组成员主要由护士长、感染监测人员及手术室消毒隔离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组成。制定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 对手术室感染控制进行观察和检测。②手术期间管理:合理规划手术室布局, 根据不同手术的要求设立一般、无菌、感染等级别的手术间。③手术房间管理:保证手术室对流层关闭状态, 物品放置于固定位置, 手术结束后保证归位。调控手术室适宜的温度、湿度, 并在手术期间进行消毒管理, 做好预防感染的工作。④手术室操作台管理: 保证手术操作台与无菌台距离为10 cm以上, 高度在操作者肚脐以下, 保证无菌台的包布下垂≥30 cm, 手术器械严格无菌, 避免受到污染。 ⑤手术人员管理:注意患者的头发不可外露, 口罩要遮住口鼻, 衣服不可外露。医务人员也应注意卫生, 勤洗手、勤剪指甲, 不可涂抹指甲油, 手的细菌数不得≥5CFU/cm2。⑥无菌技术管理:无菌技术应该贯穿于每一个步骤, 参与手术的全部人员均应具备无菌操作意识, 保证手术器械严格无菌。对患者手术切口进行消毒处理时按照由内向外, 伤口由外部向内部进行消毒处理。

1. 2. 3 检查 ①科室检查:由感染质控小组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全面、重点环节定期检查。护理人员填写消毒隔离监管要点评分, 满分为100分, ≥95分为合格。②上级检查:每季度由医院感染科及护理部对手术室进行操作、无菌技术、灭菌处理检查。③理论考核:对护士进行医院感染业务学习以及工作制度的检查。激励护士自主学习, 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1. 2. 4 处理 对感染控制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 制定解决办法。未能成功解决的问题要在下一步PDCA循环中进行解决。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手、手术室空气、手术器械表面、手术室环境消毒灭菌效果、患者切口感染率进行观察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病原菌检出率比较 实验组病原菌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感染消毒效果比较 实验组在医务人员手部、手术室空气及物体等方面的消毒合格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几率为0.71%(1/1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3/1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手术室预防感染控制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 可以显著降低手术室病原菌检出率, 提高手术室消毒效果并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PDCA手术室感染预防管理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其关键因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4]:①增强护理人员感染预防意识:运用质量管理方法落实手术室护士控制感染的工作, 做好手术室消毒工作的同时, 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干预。②提高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在处理医疗纠纷的同时要提供有效的护理行为, 医护人员要严格落实各项工作计划及管理制度, 真实有效地记录感染监测。③提高手术时感染控制管理水平:在PDCA原则下开展感染控制工作, 增加手术感染预防控制保障。

本研究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感染预防控制, 可以做到使感染预防有科学依据, 可以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提高护理质量, 使手术环境更加安全[5]。

综上所述,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预防感染可以显著改善手术室的护理质量, 降低患者的切口感染率, 有利于构建安全洁净、利于患者恢复的良好手术室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其枝, 曲岩红. PDCA法在消毒供应中心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3):631-632.

[2] 蔡B.运用PDCA模式管理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5):1003-1005.

[3] 王海沙.基于PDCA循环的门诊手术室感染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15):3295.

[4] 郭光泽, 乔晓春.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6):3891-3893.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范文4

1重视顶层设计

医院感染管理是基于意识、制度、技术、能力和行为的人的管理,涉及医疗机构每一项工作。顶层设计应体现资源优化、信息高效、目标均衡、全面合作原则。

1.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体系

三级网络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控制科-感染管理小组构成。院长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由感染管理、医疗、护理、检验、药剂、医工、手术室、消供中心、ICU等感染重点监控科室及部位的主任或护士长组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授权感染控制科开展对医院各项安全防控工作,感染控制科每月向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每半年向医疗机构领导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和安全隐患风险分析。

1.2建立***感染控制科

应使感染控制科责权利相统一,在业务副院长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参加医疗机构办公会,参与医疗机构药事委员会、器械委员会,参与医疗机构重点和大项工作的研究,参与医疗机构基础性建设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等。

1.3配备感染管理专职人员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范畴和专业实际需要,制定人员调整和配备机制,按照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等专业进行编配,专职人员应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并保证专职人员队伍的稳定。

1.4建立各部门间长效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医疗、护理、检验、药事、设备管理和院务保障等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

1.5设立医院感染管理专项资金

将医院感染管理设备的配备、重点部位调整改造、人员职业防护、继续医学教育、突发公共卫生预防等项目开支纳入感染管理范畴,专项资金归口管理,有利于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体发展的把握。

2注重专职管理队伍建设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具有管理与业务双重职能,由多种专业、多种学科(公共卫生学、临床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消毒学、临床药学、护理学、计算机和管理学等)共同构成。

2.1学科带头人

选用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人员,选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及现代化管理意识、有自主创新及引进开展新业务能力、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水准,工作能力强、善于沟通、协调的人才作为医院感染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2.2专职人员

选用一批懂业务、善管理、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并进行医疗机构、科室、个人各层面全方位系统培训。通过专职人员每周工作汇报、对临床科室存在问题分析、每季度科室感染管理安全形势分析、医疗机构内部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情况汇总、每半年工作总结等形式,锻炼、提高专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定期对专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评定,以适应专业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保证医院管理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结合实际制定相关管理规范和评价方法,并不断细化、量化,使日常工作达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达到“日有工作流程、周有工作重点、月有数据分析、季有质量考评”。

3.1新法规跟进制度

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对国家新修订、下发的相关内容***、存档、院内通报和组织学习,并每年初根据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调整、修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控制方法及流程、医疗机构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职责,使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目标明确。

3.2管理质量考评制度

在法规制度基础上,重点建立能有效保障规章制度落实的管理制度,范围涵盖管理层面的各项内容。如感染管理质量考核制度、医疗质量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评价方法等。每年对感染管理质量进行考评内容细化和分值调整,设定每季度重点考核项目等。

3.3通报点评制度

每月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不到位的科室及个人及整改情况进行点评、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公示及通报讲评,提高医院各科室感染管理意识和质量。通过采用对好的科室和个人提出表扬,对存在问题的科室或个人提出改进措施、严重的给予处罚的方法,促进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持续改进,减少问题的发生。

4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根据国家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部颁发的各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标准规范,制定适合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改进制度和具体实施方案,定期对医院感染管理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做到每日有监测,每月有分析,每季有改进,每年有总结。

4.1感染管理质量考评机制

根据国家、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质量考评机制和内容,应具备方法科学、内容合理和临床指导、操作性强的特征。内容涵盖医院感染管理全部工作范畴。每季度检查考评一次,每年进行综合评定,对考核、评定情况与科室质量管理绩效挂钩。

4.2严格过程质量管控

专职人员应经常到科室查找问题、收集并及时解决科室存在的困难、问题。每周追踪阳性检查结果,及时对传染病管理漏洞进行纠正;对日常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专职人员现场填写质量反馈督导单,并对整改落实情况持续追踪。每月对输血前、手术前与各项有创操作前的免***检查、手卫生依从性、医疗垃圾、职业防护、器械清洗及灭菌质量、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落实“四及时”情况和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学送检率等核心管理问题进行环节质量管控,最大限度避免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4.3重视终末质量反馈

对过程质量控制内容每月、每季度落实情况及检测结果进行公示和医疗机构周会上通报讲评。每月对科室及医务人员改进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感染控制月报告》,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提交改进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纳入下月工作计划。每季度抗菌药物耐药率监测数据,提出抗菌药物使用预警信息和目标性监测科室情况分析,提出干预措施和改进意见。每年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进行专题汇报,共同探讨、解决。

5加强信息管理

医院感染工作涉及抗菌药物使用、耐药性监测、细菌感染等多方面的内容,依靠传统方式的手工上报,费力且不够全面,监测结果滞后,执行效率低。用网络和计算机去实现医院感染管理,能减免重复劳动,计算机具有自带的统计分析功能,更能生动地反映出感染信息的动态变化。

5.1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管理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平台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及时院内感染相关信息,使医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医疗机构诊疗患者细菌耐药情况和检测结果,及时掌握各类抗生药物使用管理情况,及时解决各种临床疑难问题;及时对医院重大感染事故进行预警和研判。

5.2应用医院感染网络监测信息系统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时效性也比较强,尤其对感染病例的实时监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分析与评价,涉及因素非常复杂,人工统计与分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实施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既能提高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效率,又能实现感染病例的实时预警,并能降低感染漏报率,在一定程度上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了可靠、有效的保障。

6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培训

规范化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和技能的重要保证。

6.1感染管理理念培训

通过院周会、医疗质量讲评、医疗业务与行***查房,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竞赛、医院感染管理活动周和手卫生活动月、感染管理问卷调查等形式,不断强化控制医院感染是确保医疗安全,评价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标准的理念。

6.2全员培训

将医疗机构管理者、医药护技、后勤人员等全员纳入培训范围,实现全面、全员培训。制定医院感染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应至少安排1~2名专职人员参加全国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学习班,派出专职人员进行院外短期轮训,有计划安排重点部位兼职人员到三级医疗机构进修或院内专项培训等。注重对新聘医生、新调入人员、工勤人员、进修实习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科室感染管理兼职医师的培训。

6.3注重培训效果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感染是护理学的基础理论;护理学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护士是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主要力量。

护理管理在防止医院感染中的重要性

医院感染护理管理构成了医院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①积极、主动地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是以预防为主。消毒、灭菌、无菌技术及隔离技术是切断微生物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手段,也是护理工作的内容和基础,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因此,加强护理的基础质量,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落实护理工作的消毒隔离制度,既是护士在预防医院感染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②直接的操作者角色:医院是各种病人聚集的地方,容易发生交叉感染。护士与病人接触最频繁、与病人的距离最近。一方面,能最早发现医院感染,护士起到医院感染监测的主要操作者作用;另一方面,如消毒隔离、无菌观念薄弱或者护理操作不规范,则易造成医院感染。③直接参与医院感染的管理过程:护理部主任是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通过参与委员会的各项管理活动,并在医院感染科业务指导下,对医院感染中与护理相关的工作进行具体管理,实施并监督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划、计划、标准和实施规则。

护理管理在防止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基于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中的地位和所具有的重要性,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如下:⑴组织者的作用:①加强组织领导:护理部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成立医院感染护理监控网组织,由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担任组长,科护士长和部分护士长担任成员,每个科室设1名医院感染监控护士。该护理监控网络组织负责逐级督促检查护理人员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情况,体现层层负责;②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计划与措施,制定各项消毒隔离管理考核内容及标准,制定落实规章制度的奖惩措施,使护理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和法制化。⑵实施者的作用:①定期监测:依据规定、要求和标准,定期组织进行质量检查,定期对检查结果进行动态分析、评估和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及时纠正;②落实消毒管理的“四定”:定人负责、定期消毒、定时检查、定期监测。按常规监测各种消毒液的效果,监测中心消毒供应室或手术室压力容器的理化性能,监测特殊区域及***室、换药室、重症监护病房等重点部门的空气培养情况;③加强易感宿主、危险因素和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老年病人脏器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减弱,患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对微生物的易感染性高及免***力低下等病人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是护理重点关注的对象;中心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产房等特殊区域及ICU、CCU、PICU、NICU等是医院感染高发区,是护理重点监测的部分;④规范重点部门的布局与设备:在手术室、大面积烧伤病房、移植病房(骨髓、器官)等应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供应室、手术室、产房等应严格区分“三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在手术室、传染病房、***室、换药室等应使用感应龙头或脚踏式开关充足的洗手池等设施,严防交叉感染。⑶教育者的作用:①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意识教育(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②重视做好病人及探视者的健康教育:护士有能力也有责任向病人和探视者宣传预防疾病和医院感染等知识,尤其是需要隔离的病人,以取得他们的合作,主动自觉地配合医务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工。

医院感染管理的护理管理体系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护理管理是该系统的重要子系统。护理部与医院感染科的有效合作与协调是搞好医院感染管理的关键。医院感染管理的护理管理体系。见表1。

表1 医院感染管理的护理管理体

医院感染管理的护理管理内容

加强护理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护理管理主要通过以下工作内容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⑴医院感染的预防: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证明预防比***更具主动性、积极性。①加强护理工作的基础内容:基础内容包括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等基本工作手段和基础护理等基本工作内容。②执行消毒、灭菌、隔离制度:在病房护士长的领导和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的业务指导下,病房监控护士负责病房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并进行管理效果的质量控制。③作好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病房监控护士应协助医师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率。⑵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的处理:处理包括调查、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实施措施并反馈效果。例如,针对输液反应,立即逐级汇报,启用输液反应登记表,并指导、协助科室进行采样监测,会同感染科、药剂科、设备科、供应室等部门商议寻找感染源处理对策,及时控制输液反应。⑶医院感染的控制:感染科、护理部分别定期将监测结果和质量检查情况反馈到各病房,并协助病房制定针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然后监督执行。⑷开展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护理部、感染科共同负责对全院护士的教育,包括岗前教育、专题讲座、学术研究会等。护士长、监控护士负责对科室的护士、护工、清洁工、配餐员、病人、陪护及探视者进行教育。

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和社会活动的过程。护理管理的任务是研究护理工作的特点,找出其规律性,对护理工作诸要素(人员、技术、信息等)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钟秀玲,程棣研,主编.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北京:人民***医出版社,1995.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外科手术;医院感染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和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手术是否成功与患者的生命安危息息相关。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承接的手术数量和质量都大幅度提升,手术的难度也在逐渐提高,与之相关联的消毒和灭菌工作也日益加重,这也给术后护理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阶段,传统的手术室管理模式无法实现对医院感染的控制,因此需要制定出全新的管理模式的优化,以此来达到降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几率。

该项研究选取150例外科手术护理管理患者作为对照组,这些患者接受手术的时间在2008年4月~2009年6月,选取另外150例患者作为干预组,手术时间在2009年7月~2011年 9月以内。对干预组的患者进行新手术室护理管理。之后将两组患者的实际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手术室护理管理对普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50例在2008年4月~2009年6月来我院实施手术的患者,将这些患者列为对照组,其中85例为男性患者,64例为女性患者,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为43.5岁。选取150例在2009年7月~2011年9月在我院实施玩了手术的患者作为干预组,在干预组中,男患者有82例,女患者有68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为44.1岁。将两组患者的资料和病例进行对比,整合和分析,仔细调查手术时间、是否连台、是否导尿等因素,并一一作好记录。患者出院后,要对其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工作,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现象。

1.2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方法

1.2.1手术室布局规划 所有的布局规划都是为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室的布局规划更好科学合理,并且要有利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实施。日常工作时,要注意划分工作区域,将无菌区、相对无菌区和非无菌区进行鲜明的分隔,并且要合理标注每个区域的分界标志。手术时,要严格按照手术的类型和要求对手术器械进行摆放,方便拿取,还要清晰划分感染手术与肺感染手术的施行区域,防止感染性手术中感染物质的扩散和传播,可以将这类手术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手术室进行。

1.2.2保证手术室环境合格 由于实施手术的需要,手术室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实施手术的环境中浮游菌的数量容易超标。要避免这一现象,就要要求全部医务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手术室的规则,在操作时注意消毒灭菌的整个流程,对手术室内的无菌环境进行适时的加强,增强每个医务人员的消毒意识和灭菌意识。此外,还要注意严格控制手术室的人员流动。在进行工作清扫时,要做彻底的消毒工作,紫外线照射时间需要持续1h以上,也可以使用药物熏蒸的方法进行消毒。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好手术室内的温度,注意通风,做好防潮工作,防止细菌的滋生与扩散。

1.2.3无菌技术操作 手术感染的控制工作离不开无菌技术的支持。无菌技术操作与手术效果息息相关。首先是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要做到彻底消毒,确保每一样医疗器械的绝对无菌状况。现阶段,使用最广泛的消毒方式是高温压力灭菌法。对于那些耐高温的器械有良好的灭菌效果和实用性。此外,要及时更新手术室内的无菌器械,定期检查器械的有效期限,及时更换新设备[1]。

医护人员还要注意个人的消毒情况,勤洗手,多消毒,衣帽手套都要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滋生。

1.2.4建立手术室感染的有效监测机制 定期进行菌落培养可以对手术室的消毒工作进行实时的检测。可以采取措施,定期对室内的菌落数和菌种进行检查,促进消毒灭菌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另外,要定期对医疗器械和医务人员的衣物、用品等进行消毒,还要对消毒液和工作人员的手指等部位进行微生物采样,推动手术室感染有效监测机制的进一步实施[2]。

1.2.5手术室废弃物的处理 垃圾处理需要严格分类,医院也是如此,尤其是手术室,要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条例和规范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首先,手术产生的医疗垃圾要进行合理分类,再对其进行包装,用消毒液浸泡后再进行无害化处理,将污染降到最低。其次,对于那些一次性的医疗用品,要先销毁在进行集中外运。最后,要将医疗垃圾放入黄色的垃圾袋中,送到固定的垃圾处理地点,会有专职人员统一集中回收。值得注意的是,将垃圾运走后,要注意对原来的垃圾存放点进行消毒[3]。

1.3统计学方法 该项研究采用的是 SPSS 13.0 这款软件,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 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感染情况 两组患者出院后,又对其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随访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对照组中有31例患者患医院感染现象,感染率为20.67%;干预组中有12例患者感染,感染率为 8.00%。因此,两组患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800,P=0.002)。

2.2医院感染与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两组手术后1个月的随访中,手术时间不低于3h、术前30min未使用抗生素、手术过程中有参观人员,以上三种因素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除去术前导尿和非连台手术的情况,干预组医院感染率均比对照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术室承担着诊断、***和抢救的各项工作,是医院各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外科手术种类的不断复杂化,手术的难度也在不断提升。这种情况也引发了一系列手术感染的现象,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也由此显得日益重要起来。手术室在医院里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外科手术,手术室的布局不合理、手术设备不够齐全、消毒灭菌工作不到位、隔离区划分不科学等多种因素,都会引起医院感染,这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建立完善的医院管理体制和手术室护理管理系统成为现阶段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我院分析了150例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资料,发现其感染率为 20.67%,在更新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之后,感染率降到了8.00%。

医院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手术室内受污染的空气。参观人员的流动是影响室内空气的主要因素,要注意提醒流动人员与手术医生保持30cm,以上的距离,降低感染率。

总而言之,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医护人员要加强防范意识,认真做好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尽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启华,张维玉.手术室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全过程质量追溯管理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20(18): 2816-2817.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范文参考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PDCA循环;血站;医源性感染;预防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PDCA Circul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Mode on the Prevention of Iatrogenic Infection in Bblood Center

NAN Li-xia,YANG Lin,ZOU Hong-mei,XU Li,WANG Qing-shan,ZHANG Hong-tao

(Mianyang Red Cross Blood Center,Mianyang 621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DCA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 mode for the prevention blood station iatrogenic infection . Methods The blood stations implement the PDCA cycle management model of quality. Observat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DCA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 mode in a blood station staff iatrogenic infection protective measures implementation, the occurring rate and Blood Institute sensing monitoring qualified rate were compared and a year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Resul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DCA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 blood bank staff iatrogenic infection protection implementation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6.25% vs 0.00%) and Blood Institute sense monitoring qualified rate higher than before (95.45% vs 98.82%) (P < 0.05).Conclusion PDCA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 to prevent blood stations iatrogenic infection is effective.

Key words:PDCA cycle ;Blood station; Iatrogenic infection; Prevention

PDCA循环是一种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路径,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PDCA通过设定计划项目(Plan)、组织实施(Do)、定期检查(Check)、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Action)4个阶段进行无限期循环,达到有效管理、促进目标完成、提升目标质量的目的[1]。PDCA循环质量管理实施在医疗机构医源性感染管理预防中,控制医源性感染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阶段,能较好地控制医疗机构医源性感染[2]。本文重点探讨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对预防血站医源性感染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血站是一家市级血站,承担着全市547.38万人口的临床用血任务。本站共有工作人员116例,其中男28例,女88例;文化程度:研究生2例,本科43例,大专49例,中专及职高18例,初中4例。2014年采血42209人次,合计16.35吨。

1.2 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 本院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设定计划项目(Plan) 将预防血站医源性感染作为计划阶段控制目标。①将问题与缺陷纳入计划:分析本血站医源性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具体的改进的措施。②将培训与教育纳入计划:组织血站工作人员参加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教育和培训,考核医源性感染预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合格后方可上岗。③将制度与监测纳入计划:完善血站医源性感染规章制度,依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3]要求,按制度和流程要求规范血站工作人员的行为 。

1.2.2组织实施(Do) 重点监测预防血站医源性感染指标。①加强对重点部门的监测:加大对血液采集、血液检验、血液储存及报废血液处理等重点部门的监测力度。②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测:重点监测采血时无菌操作情况、血液储存及运输设备消毒情况、采血环境、血液制备环境、血液 储存环境消毒情况等。评估各个环节医源性感染发生几率,做到早预防、早控制。③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血站采血人员、血站检验人员及报废血处理人员均是血站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统计既往高危人群医源性感染发生情况,及时发现、登记和报告,掌握重点人群医源性感染动态变化,采取措施加以干预。

1.2.3定期检查(Check) 监测实施情况并进行信息反馈:①定期监测信息:定期对血站医源性感染防护措施进行检测,并根据全站综合性监测和重点科室监测结果,做汇总分析,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点评;②适时医源性感染监测信息,提示潜在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和防范对策;③定期通报检查结果:血站质量管理科定期通报检查结果,建立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将科室绩效考核和预防医源性感染挂钩,鼓励预防医源性感染措施的落实。

1.2.4处理发现的问题(Action) 此阶段突出质量持续改进。①分析问题与缺陷原因:血站每季度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分析监测数据和检查结果,发现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②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对血站医源性感染存在的个性问题和潜在的高危因素,如工作人员医源性感染、血制品污染等,制定预防控制和改进措施。③责任到人,追踪问效:制定血站医源性感染持续改进措施,并落实责任制,责任到人追踪问效,保证整改方案、整改目标、干预措施的有效落实[4]。

1.3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PDCA循环质量前后血站医源性感染防护措施执行、血站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对比血站院感监测合格率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血站医源性感染防护措施执行情况 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后,采血前戴防护口罩等防护措施执行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

2.2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效果 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后,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明显低于实施前,血站院感监测合格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

3讨论

运用PDCA循环质量模式实施医源性感染监管工作,将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4个阶段与医源性感染质量控制有机结合,重点监管控制医源性感染的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加强医源性感染计划过程管理,增强计划实施的有效性,并通过检查、督导、处理、改进等过程循环进行,持续改进、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5]。

血站医源性感染潜在风险较大,血站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以采血、血液检验、血液储存、血液供应为主,每个环节都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血站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对工作人员及患者都存在极大的风险,因此,预防血站医源性感染势在必行。血站医源性感染事件必须以预防为主,首先应更新观念,督查血站工作人员做好预防性防护措施;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血站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保证预防医源性感染有章可循;加强岗前培训,提高工作干预处理血站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资金投入,为血站各科室配备充足的防护设备和设施[6],并将PDCA循环质量落实到人,加强科内医源性感染的管理。

本研究中,实施PDCA循环质量后,血站医源性感染防护措施执行明显提高,工作人员医源性感染及血站医源性感染事件显著降低。由此可见,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了工作人员预防医源性感染的自我保护能力,最大限度控制和预防血站医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相恒泉.加强血站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管理与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14,31:171-171,173.

[2]车莹,王卫.持续质量改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96-4298.

[3]张嘉洪,张文学,郭崇健,等.血站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606-3607.

[4]吕霞,王芳,梅静.血站采供血过程中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06):166-166,168.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 预防 医院感染 方法

医院感染已经是现代医院管理和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1]。我们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医院感染进行了有效性的预防和控制,常用的几种控制措施如下。

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医院感染三级网络。①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分管医疗副院长负总责。成员由各临床相关科室负责人及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专家组成。工作职责是对医院感染控制科制定的全院性医院感染工作计划进行审议,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方面的重大事项。②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科,科室配备主任、护士长等相关专业人员。③各临床科设立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医院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分工负责,层层把关,相互制约,彼此督促的三级管理组织及网络体系[2]。

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各级人员防控感染的工作范畴。为便于全院医务人员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每名医务人员配发1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各科室、各专业配发《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专业书籍,明确了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医务人员做到了有法可循、有章可循,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有章不依的现象。

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的意识。①加强学习,让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②以考促训。医院按专业划分,每半年组织一次医院感染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将考核成绩与《医院岗位目标责任制》中奖惩条款挂钩。③组织院感知识竞赛,掀起重视医院感染工作的氛围。④转变领导观念,建立一流的层流手术室,改善手术环境,降低手术感染率。

强化知识培训,提高医院感染控制队伍人员的专业水平[3]。根据医院实际,制定出周密的医院感染培训计划,定期对全院临床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等各类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规范性培训。对刚分配新上岗的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为期1周的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为做好医院感染工作打牢理论基础。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定了切合医院实际的《抗生素管理制度》。①提高病原学的送检率和培养的阳性率;②规定使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病原菌的特点和细菌室的药敏结果,根据患者病理、生理等状况,选择不易产生耐药的抗生素;③严禁滥用和频繁更换。④制定有个体差异性的给药方案,注意用药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加强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①供货厂家的资质论证,由药械科统一采购,供货厂家“三证”齐全。②进货验收,专室储存。③用前检查。④用后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社会。

加强环境卫生学监测力度。自2005年我们将医院环境卫生学的监测工作交地方疾病控制中心承担,医院环境卫生学的监测效果比较满意,达到了预期目的。

加强中心供应室的管理。为了使中心供应室达标,我们建立健全了供应室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供应室的区域划分;按医院感染要求,对照供应室建设标准进行整改,投资近百万元更新消毒设施,完善了监测手段,确保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盖显英,王成玉,黄英华,等.全面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1):1265-1267.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 PDCA模式;手术室;预防感染;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207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科学程序[1], 是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程序, 具体包括计划、设计、检查及处理等四个过程, 这四个过程呈螺旋状循环运转并逐步提高[2]。手术室感染控制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核心环节, 其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术后感染不仅再次增加患者的痛苦, 还为医疗管理增加了负担。目前PDCA循环管理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感染预防控制[3]。本研究主要探讨评价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预防感染的效果, 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来本院就医的280例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患者, 按照就医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各140例。实验组男68例, 女72例, 平均年龄(62.5±7.7)岁;手术类型包括心胸外科手术8例,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4例, 骨科手术30例, 神经外科手术28例, 普外科手术50例。对照组男65例, 女75例, 平均年龄(61.2±6.7)岁;手术类型包括心胸外科手术5例,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5例, 骨科手术32例, 神经外科手术27例, 普外科手术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感染控制管理, 包括加强预防患者切口感染以及做好医护人员的消毒管理等。实验组患者采用PDCA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 具体内容如下。

1. 2. 1 计划 ①手术室预防感染管理学习计划:医院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医务人员开展预防感染管理学习活动, 定期学习《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与手术室感染预防控制相关的规定, 重点加强学习手术室环境卫生、消毒隔离及手术废弃物管理等内容。 ②感染预防控制计划:每月对手术室的消毒隔离质量进行抽查, 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总结, 分析可能引起手术室感染的因素并对计划进行相应调整。

1. 2. 2 设计 ①组织管理:设立监控小组, 小组成员主要由护士长、感染监测人员及手术室消毒隔离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组成。制定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 对手术室感染控制进行观察和检测。②手术期间管理:合理规划手术室布局, 根据不同手术的要求设立一般、无菌、感染等级别的手术间。③手术房间管理:保证手术室对流层关闭状态, 物品放置于固定位置, 手术结束后保证归位。调控手术室适宜的温度、湿度, 并在手术期间进行消毒管理, 做好预防感染的工作。④手术室操作台管理: 保证手术操作台与无菌台距离为10 cm以上, 高度在操作者肚脐以下, 保证无菌台的包布下垂≥30 cm, 手术器械严格无菌, 避免受到污染。 ⑤手术人员管理:注意患者的头发不可外露, 口罩要遮住口鼻, 衣服不可外露。医务人员也应注意卫生, 勤洗手、勤剪指甲, 不可涂抹指甲油, 手的细菌数不得≥5CFU/cm2。⑥无菌技术管理:无菌技术应该贯穿于每一个步骤, 参与手术的全部人员均应具备无菌操作意识, 保证手术器械严格无菌。对患者手术切口进行消毒处理时按照由内向外, 伤口由外部向内部进行消毒处理。

1. 2. 3 检查 ①科室检查:由感染质控小组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全面、重点环节定期检查。护理人员填写消毒隔离监管要点评分, 满分为100分, ≥95分为合格。②上级检查:每季度由医院感染科及护理部对手术室进行操作、无菌技术、灭菌处理检查。③理论考核:对护士进行医院感染业务学习以及工作制度的检查。激励护士自主学习, 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1. 2. 4 处理 对感染控制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 制定解决办法。未能成功解决的问题要在下一步PDCA循环中进行解决。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手、手术室空气、手术器械表面、手术室环境消毒灭菌效果、患者切口感染率进行观察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病原菌检出率比较 实验组病原菌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感染消毒效果比较 实验组在医务人员手部、手术室空气及物体等方面的消毒合格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几率为0.71%(1/1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3/1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手术室预防感染控制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 可以显著降低手术室病原菌检出率, 提高手术室消毒效果并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PDCA手术室感染预防管理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其关键因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4]:①增强护理人员感染预防意识:运用质量管理方法落实手术室护士控制感染的工作, 做好手术室消毒工作的同时, 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干预。②提高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在处理医疗纠纷的同时要提供有效的护理行为, 医护人员要严格落实各项工作计划及管理制度, 真实有效地记录感染监测。③提高手术时感染控制管理水平:在PDCA原则下开展感染控制工作, 增加手术感染预防控制保障。

本研究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感染预防控制, 可以做到使感染预防有科学依据, 可以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提高护理质量, 使手术环境更加安全[5]。

综上所述,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预防感染可以显著改善手术室的护理质量, 降低患者的切口感染率, 有利于构建安全洁净、利于患者恢复的良好手术室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其枝, 曲岩红. PDCA法在消毒供应中心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3):631-632.

[2] 蔡B.运用PDCA模式管理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5):1003-1005.

[3] 王海沙.基于PDCA循环的门诊手术室感染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15):3295.

[4] 郭光泽, 乔晓春.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6):3891-3893.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范文4

1重视顶层设计

医院感染管理是基于意识、制度、技术、能力和行为的人的管理,涉及医疗机构每一项工作。顶层设计应体现资源优化、信息高效、目标均衡、全面合作原则。

1.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体系

三级网络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控制科-感染管理小组构成。院长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由感染管理、医疗、护理、检验、药剂、医工、手术室、消供中心、ICU等感染重点监控科室及部位的主任或护士长组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授权感染控制科开展对医院各项安全防控工作,感染控制科每月向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每半年向医疗机构领导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和安全隐患风险分析。

1.2建立***感染控制科

应使感染控制科责权利相统一,在业务副院长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参加医疗机构办公会,参与医疗机构药事委员会、器械委员会,参与医疗机构重点和大项工作的研究,参与医疗机构基础性建设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等。

1.3配备感染管理专职人员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范畴和专业实际需要,制定人员调整和配备机制,按照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等专业进行编配,专职人员应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并保证专职人员队伍的稳定。

1.4建立各部门间长效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医疗、护理、检验、药事、设备管理和院务保障等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

1.5设立医院感染管理专项资金

将医院感染管理设备的配备、重点部位调整改造、人员职业防护、继续医学教育、突发公共卫生预防等项目开支纳入感染管理范畴,专项资金归口管理,有利于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体发展的把握。

2注重专职管理队伍建设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具有管理与业务双重职能,由多种专业、多种学科(公共卫生学、临床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消毒学、临床药学、护理学、计算机和管理学等)共同构成。

2.1学科带头人

选用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人员,选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及现代化管理意识、有自主创新及引进开展新业务能力、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水准,工作能力强、善于沟通、协调的人才作为医院感染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2.2专职人员

选用一批懂业务、善管理、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并进行医疗机构、科室、个人各层面全方位系统培训。通过专职人员每周工作汇报、对临床科室存在问题分析、每季度科室感染管理安全形势分析、医疗机构内部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情况汇总、每半年工作总结等形式,锻炼、提高专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定期对专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评定,以适应专业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保证医院管理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结合实际制定相关管理规范和评价方法,并不断细化、量化,使日常工作达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达到“日有工作流程、周有工作重点、月有数据分析、季有质量考评”。

3.1新法规跟进制度

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对国家新修订、下发的相关内容***、存档、院内通报和组织学习,并每年初根据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调整、修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控制方法及流程、医疗机构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职责,使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目标明确。

3.2管理质量考评制度

在法规制度基础上,重点建立能有效保障规章制度落实的管理制度,范围涵盖管理层面的各项内容。如感染管理质量考核制度、医疗质量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评价方法等。每年对感染管理质量进行考评内容细化和分值调整,设定每季度重点考核项目等。

3.3通报点评制度

每月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不到位的科室及个人及整改情况进行点评、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公示及通报讲评,提高医院各科室感染管理意识和质量。通过采用对好的科室和个人提出表扬,对存在问题的科室或个人提出改进措施、严重的给予处罚的方法,促进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持续改进,减少问题的发生。

4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根据国家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部颁发的各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标准规范,制定适合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改进制度和具体实施方案,定期对医院感染管理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做到每日有监测,每月有分析,每季有改进,每年有总结。

4.1感染管理质量考评机制

根据国家、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质量考评机制和内容,应具备方法科学、内容合理和临床指导、操作性强的特征。内容涵盖医院感染管理全部工作范畴。每季度检查考评一次,每年进行综合评定,对考核、评定情况与科室质量管理绩效挂钩。

4.2严格过程质量管控

专职人员应经常到科室查找问题、收集并及时解决科室存在的困难、问题。每周追踪阳性检查结果,及时对传染病管理漏洞进行纠正;对日常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专职人员现场填写质量反馈督导单,并对整改落实情况持续追踪。每月对输血前、手术前与各项有创操作前的免***检查、手卫生依从性、医疗垃圾、职业防护、器械清洗及灭菌质量、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落实“四及时”情况和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学送检率等核心管理问题进行环节质量管控,最大限度避免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4.3重视终末质量反馈

对过程质量控制内容每月、每季度落实情况及检测结果进行公示和医疗机构周会上通报讲评。每月对科室及医务人员改进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感染控制月报告》,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提交改进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纳入下月工作计划。每季度抗菌药物耐药率监测数据,提出抗菌药物使用预警信息和目标性监测科室情况分析,提出干预措施和改进意见。每年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进行专题汇报,共同探讨、解决。

5加强信息管理

医院感染工作涉及抗菌药物使用、耐药性监测、细菌感染等多方面的内容,依靠传统方式的手工上报,费力且不够全面,监测结果滞后,执行效率低。用网络和计算机去实现医院感染管理,能减免重复劳动,计算机具有自带的统计分析功能,更能生动地反映出感染信息的动态变化。

5.1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管理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平台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及时院内感染相关信息,使医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医疗机构诊疗患者细菌耐药情况和检测结果,及时掌握各类抗生药物使用管理情况,及时解决各种临床疑难问题;及时对医院重大感染事故进行预警和研判。

5.2应用医院感染网络监测信息系统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时效性也比较强,尤其对感染病例的实时监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分析与评价,涉及因素非常复杂,人工统计与分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实施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既能提高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效率,又能实现感染病例的实时预警,并能降低感染漏报率,在一定程度上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了可靠、有效的保障。

6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培训

规范化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和技能的重要保证。

6.1感染管理理念培训

通过院周会、医疗质量讲评、医疗业务与行***查房,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竞赛、医院感染管理活动周和手卫生活动月、感染管理问卷调查等形式,不断强化控制医院感染是确保医疗安全,评价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标准的理念。

6.2全员培训

将医疗机构管理者、医药护技、后勤人员等全员纳入培训范围,实现全面、全员培训。制定医院感染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应至少安排1~2名专职人员参加全国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学习班,派出专职人员进行院外短期轮训,有计划安排重点部位兼职人员到三级医疗机构进修或院内专项培训等。注重对新聘医生、新调入人员、工勤人员、进修实习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科室感染管理兼职医师的培训。

6.3注重培训效果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感染是护理学的基础理论;护理学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护士是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主要力量。

护理管理在防止医院感染中的重要性

医院感染护理管理构成了医院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①积极、主动地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是以预防为主。消毒、灭菌、无菌技术及隔离技术是切断微生物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手段,也是护理工作的内容和基础,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因此,加强护理的基础质量,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落实护理工作的消毒隔离制度,既是护士在预防医院感染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②直接的操作者角色:医院是各种病人聚集的地方,容易发生交叉感染。护士与病人接触最频繁、与病人的距离最近。一方面,能最早发现医院感染,护士起到医院感染监测的主要操作者作用;另一方面,如消毒隔离、无菌观念薄弱或者护理操作不规范,则易造成医院感染。③直接参与医院感染的管理过程:护理部主任是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通过参与委员会的各项管理活动,并在医院感染科业务指导下,对医院感染中与护理相关的工作进行具体管理,实施并监督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划、计划、标准和实施规则。

护理管理在防止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基于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中的地位和所具有的重要性,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如下:⑴组织者的作用:①加强组织领导:护理部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成立医院感染护理监控网组织,由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担任组长,科护士长和部分护士长担任成员,每个科室设1名医院感染监控护士。该护理监控网络组织负责逐级督促检查护理人员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情况,体现层层负责;②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计划与措施,制定各项消毒隔离管理考核内容及标准,制定落实规章制度的奖惩措施,使护理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和法制化。⑵实施者的作用:①定期监测:依据规定、要求和标准,定期组织进行质量检查,定期对检查结果进行动态分析、评估和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及时纠正;②落实消毒管理的“四定”:定人负责、定期消毒、定时检查、定期监测。按常规监测各种消毒液的效果,监测中心消毒供应室或手术室压力容器的理化性能,监测特殊区域及***室、换药室、重症监护病房等重点部门的空气培养情况;③加强易感宿主、危险因素和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老年病人脏器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减弱,患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对微生物的易感染性高及免***力低下等病人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是护理重点关注的对象;中心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产房等特殊区域及ICU、CCU、PICU、NICU等是医院感染高发区,是护理重点监测的部分;④规范重点部门的布局与设备:在手术室、大面积烧伤病房、移植病房(骨髓、器官)等应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供应室、手术室、产房等应严格区分“三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在手术室、传染病房、***室、换药室等应使用感应龙头或脚踏式开关充足的洗手池等设施,严防交叉感染。⑶教育者的作用:①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意识教育(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②重视做好病人及探视者的健康教育:护士有能力也有责任向病人和探视者宣传预防疾病和医院感染等知识,尤其是需要隔离的病人,以取得他们的合作,主动自觉地配合医务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工。

医院感染管理的护理管理体系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护理管理是该系统的重要子系统。护理部与医院感染科的有效合作与协调是搞好医院感染管理的关键。医院感染管理的护理管理体系。见表1。

表1 医院感染管理的护理管理体

医院感染管理的护理管理内容

加强护理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护理管理主要通过以下工作内容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⑴医院感染的预防: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证明预防比***更具主动性、积极性。①加强护理工作的基础内容:基础内容包括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等基本工作手段和基础护理等基本工作内容。②执行消毒、灭菌、隔离制度:在病房护士长的领导和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的业务指导下,病房监控护士负责病房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并进行管理效果的质量控制。③作好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病房监控护士应协助医师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率。⑵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的处理:处理包括调查、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实施措施并反馈效果。例如,针对输液反应,立即逐级汇报,启用输液反应登记表,并指导、协助科室进行采样监测,会同感染科、药剂科、设备科、供应室等部门商议寻找感染源处理对策,及时控制输液反应。⑶医院感染的控制:感染科、护理部分别定期将监测结果和质量检查情况反馈到各病房,并协助病房制定针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然后监督执行。⑷开展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护理部、感染科共同负责对全院护士的教育,包括岗前教育、专题讲座、学术研究会等。护士长、监控护士负责对科室的护士、护工、清洁工、配餐员、病人、陪护及探视者进行教育。

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和社会活动的过程。护理管理的任务是研究护理工作的特点,找出其规律性,对护理工作诸要素(人员、技术、信息等)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钟秀玲,程棣研,主编.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北京:人民***医出版社,1995.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外科手术;医院感染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和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手术是否成功与患者的生命安危息息相关。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承接的手术数量和质量都大幅度提升,手术的难度也在逐渐提高,与之相关联的消毒和灭菌工作也日益加重,这也给术后护理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阶段,传统的手术室管理模式无法实现对医院感染的控制,因此需要制定出全新的管理模式的优化,以此来达到降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几率。

该项研究选取150例外科手术护理管理患者作为对照组,这些患者接受手术的时间在2008年4月~2009年6月,选取另外150例患者作为干预组,手术时间在2009年7月~2011年 9月以内。对干预组的患者进行新手术室护理管理。之后将两组患者的实际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手术室护理管理对普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50例在2008年4月~2009年6月来我院实施手术的患者,将这些患者列为对照组,其中85例为男性患者,64例为女性患者,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为43.5岁。选取150例在2009年7月~2011年9月在我院实施玩了手术的患者作为干预组,在干预组中,男患者有82例,女患者有68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为44.1岁。将两组患者的资料和病例进行对比,整合和分析,仔细调查手术时间、是否连台、是否导尿等因素,并一一作好记录。患者出院后,要对其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工作,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现象。

1.2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方法

1.2.1手术室布局规划 所有的布局规划都是为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室的布局规划更好科学合理,并且要有利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实施。日常工作时,要注意划分工作区域,将无菌区、相对无菌区和非无菌区进行鲜明的分隔,并且要合理标注每个区域的分界标志。手术时,要严格按照手术的类型和要求对手术器械进行摆放,方便拿取,还要清晰划分感染手术与肺感染手术的施行区域,防止感染性手术中感染物质的扩散和传播,可以将这类手术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手术室进行。

1.2.2保证手术室环境合格 由于实施手术的需要,手术室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实施手术的环境中浮游菌的数量容易超标。要避免这一现象,就要要求全部医务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手术室的规则,在操作时注意消毒灭菌的整个流程,对手术室内的无菌环境进行适时的加强,增强每个医务人员的消毒意识和灭菌意识。此外,还要注意严格控制手术室的人员流动。在进行工作清扫时,要做彻底的消毒工作,紫外线照射时间需要持续1h以上,也可以使用药物熏蒸的方法进行消毒。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好手术室内的温度,注意通风,做好防潮工作,防止细菌的滋生与扩散。

1.2.3无菌技术操作 手术感染的控制工作离不开无菌技术的支持。无菌技术操作与手术效果息息相关。首先是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要做到彻底消毒,确保每一样医疗器械的绝对无菌状况。现阶段,使用最广泛的消毒方式是高温压力灭菌法。对于那些耐高温的器械有良好的灭菌效果和实用性。此外,要及时更新手术室内的无菌器械,定期检查器械的有效期限,及时更换新设备[1]。

医护人员还要注意个人的消毒情况,勤洗手,多消毒,衣帽手套都要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滋生。

1.2.4建立手术室感染的有效监测机制 定期进行菌落培养可以对手术室的消毒工作进行实时的检测。可以采取措施,定期对室内的菌落数和菌种进行检查,促进消毒灭菌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另外,要定期对医疗器械和医务人员的衣物、用品等进行消毒,还要对消毒液和工作人员的手指等部位进行微生物采样,推动手术室感染有效监测机制的进一步实施[2]。

1.2.5手术室废弃物的处理 垃圾处理需要严格分类,医院也是如此,尤其是手术室,要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条例和规范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首先,手术产生的医疗垃圾要进行合理分类,再对其进行包装,用消毒液浸泡后再进行无害化处理,将污染降到最低。其次,对于那些一次性的医疗用品,要先销毁在进行集中外运。最后,要将医疗垃圾放入黄色的垃圾袋中,送到固定的垃圾处理地点,会有专职人员统一集中回收。值得注意的是,将垃圾运走后,要注意对原来的垃圾存放点进行消毒[3]。

1.3统计学方法 该项研究采用的是 SPSS 13.0 这款软件,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 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感染情况 两组患者出院后,又对其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随访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对照组中有31例患者患医院感染现象,感染率为20.67%;干预组中有12例患者感染,感染率为 8.00%。因此,两组患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800,P=0.002)。

2.2医院感染与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两组手术后1个月的随访中,手术时间不低于3h、术前30min未使用抗生素、手术过程中有参观人员,以上三种因素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除去术前导尿和非连台手术的情况,干预组医院感染率均比对照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术室承担着诊断、***和抢救的各项工作,是医院各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外科手术种类的不断复杂化,手术的难度也在不断提升。这种情况也引发了一系列手术感染的现象,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也由此显得日益重要起来。手术室在医院里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外科手术,手术室的布局不合理、手术设备不够齐全、消毒灭菌工作不到位、隔离区划分不科学等多种因素,都会引起医院感染,这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建立完善的医院管理体制和手术室护理管理系统成为现阶段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我院分析了150例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资料,发现其感染率为 20.67%,在更新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之后,感染率降到了8.00%。

医院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手术室内受污染的空气。参观人员的流动是影响室内空气的主要因素,要注意提醒流动人员与手术医生保持30cm,以上的距离,降低感染率。

总而言之,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医护人员要加强防范意识,认真做好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尽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启华,张维玉.手术室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全过程质量追溯管理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20(18): 2816-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