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骗补”疑云
首再度登顶新势力销量榜首的小鹏,还没来得及沾沾自喜,就迎头遇上了一道“闷雷”。
近日,有媒体爆料称,南京一位消费者陈先生在订购小鹏正在上传…重新上传取消P7(参数|图片)汽车后,被告知“要提车得加钱”。11月12日,4S店向前来提车的陈先生表示,要额外缴纳7000元才能交车。
明码标价的汽车,怎么还有就地起价的套路?
对于消费者的质疑,涉事门店销售主管直接搬出了“国家补贴”的相关政策。该主管表示,交车时车主补交费用是统一操作:“所有车子都是这样去弄的,如果不这样去弄的话是没有国家补贴的,我们这边都是这样操作的。”
而据江苏广电集团旗下荔枝新闻等媒体的粗略核算,如真按这位工作人员所言,小鹏“累计获得补贴应该为9亿元”,且如此操作的小鹏,也难逃阴阳合同和偷税漏税的嫌疑。
对于这一争议,小鹏汽车官方则举重若轻地回应称,这是有关人员对相关政策没有讲清楚,是公司管理失误,后续小鹏将履行合同的承诺。
虽然官方作出了回复,但究竟是小鹏涉嫌骗取新能源补贴,还是涉事销售人员想要从中牟利尚且不得而知。可无论如何,这家小鹏直营店私下补差价的做法的确有失妥当,在脱离书面合同后,消费者权益难保障。
有分析指出,消费者要求小鹏4S店按照合同交车属正当要求,因为门店要求消费者事后补交差价的行为并不受法律保护。
由于事发突然,因此近期宣称“小鹏骗补”的声音不在少数,但已经居于高位的小鹏真的不明玩火自焚的道理吗?违法违规的代价远不止退补罚款那么简单。
归根结底,错了就是错了,身陷骗补疑云的小鹏,只能为消耗的品牌声誉无奈买单,这场风波中,窝火维权的车主和奋力挽尊的企业都不是赢家。
红利下的潜规则?
巨额的新能源补贴究竟能有多诱人?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期间,整车企业取整后的新能源补贴资金共329.46亿元,其中比亚迪凭借着15.5万辆核准新能源汽车,获得39.8亿元新能源补贴,位居补贴金额之首,而这一金额已超过核准车辆总售价的12%。
但在百亿补贴的诱惑下,一些跃跃欲试的车企开始在红线的边缘试探。
时间拉回2016年,坊间流传着一份《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骗补和违规谋补汇总表》,吉利、比亚迪、一汽等数十家企业也被列入其中,由于该份资料出处不详,因此真实性无从考证。
但确定的是,同年相关部门就骗补问题相继对重庆恒通客车、力帆股份、苏州金龙、河南少林客车、奇瑞万达贵州客车、深圳市五洲龙等车企进行了处罚,而通过对照,上述受罚的6家企业均在这份不知出处的汇总表中,无形中为其添了几分可信度。
而在次年,上汽唐山客车、重庆力帆、郑州日产等7家车企因骗补遭到工信部门的行政处罚,与此前“有牌无车”的骗补原因相比,本次涉及的处罚理由更为复杂,产品与公告不符、未安电池先上牌等天秀操作都被暴露在聚光灯之下。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在与《一点财经》的对话中指出,新能源补贴的争议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交易中的私下操作在汽车行业中是一个普遍的潜规则,一些消费者和4S店已经形成了一个默契,对于购车过程中的私下交易、虚开发票是很难时刻监管的。
在利益面前,一些车企选择了倾倒,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除了物质诱惑外,还与骗取新能源补贴门槛低的附加因素有关。
只要符合规定,制造新能源汽车就能获得补贴,因此有牌无车、有车缺电、标识不符等骗补现象才会层出不穷,如从生产资质、规模实力等企业条件方面做出限制,或可在无形中提高获得补贴的准入门槛。
事实上,在约束车企前,还需直视两大横在新能源补贴面前的难题:一方面难以全面监管为购车交易留下了空隙;另一方面骗补又是一个难以界定的行为。
以小鹏涉嫌骗补的风波为例,仅凭阴阳合同并不能断定小鹏骗补,销售话术、产品降价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本次事件的发生。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向《一点财经》表示:“很难判断企业的行为是否为骗补,即便企业客观上不属于骗补,但也有可能是主观上想骗补。”
与其争论骗补与否,远不如将目光聚焦到完善补贴政策上,安光勇认为不断健全的补贴政策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这些补贴政策不够严谨,那么即便是正直的企业也会出现歪念头,从整个社会和监管的层面,更重要的是结果,让更多企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才是最重要的。”
新能源补贴的出台本是件推动产品普及的好事,但如果让越来越多的有心人钻了空子,则无异于是行业的另一种倒退。
断奶后怎么过?
靠新能源补贴过活,总不是长久之计。况且,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正在缩水。
自2015年起,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正式出台,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稳步提升,相应补贴也在进一步收窄。
按照国家此前发布的《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要求,其中2020、2021、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
面对新能源补贴的滑坡,被迫断奶的车企们坐不住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为了稳固在头部阵营的地位,老大哥蔚选择硬抗压力。在2022年新能源补贴进一步滑坡和蔚来订单延期交付的双重影响下,蔚来方面针对部分下定个人用户推出了补贴政策,在2022年3月31日前提车的用户,可按照2021年国家补贴标准享受补贴,最高可补贴1.8万元。
而广汽新能源、比亚迪等传统车企,也采取了补贴滑坡售价不变的战略,可以说也是为了市场份额豁出去了。
与其他车企苦苦维系原有价格的姿态不同,一向高傲的特斯拉在补贴滑坡的节骨眼上,选择了涨价。
在11月19日至24日的短短5天内,特斯拉热门车型正在上传…重新上传取消Model 3(参数|图片)接连两次调价,累计上涨了约2万元,短期内的频繁涨价,让不少网友对特斯拉提出了“割韭菜”的质疑,毕竟补贴缩水的部分,还要消费者自己承担。
新能源补贴的变化让车企们十分敏感,但从造车新势力的角度而言,新能源补贴的退坡其实是一个利好条件。
“其实现在从补贴中受益最大的是传统车企,尤其是涉及油改电的车企,”汽车行业分析师、通信协会专家林示向《一点财经》强调:“针对骗补现象,何小鹏、李斌都说过希望新能源补贴取消,这样大家才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公开表示,补贴退坡甚至取消对创新型企业都是有利的,在骗补多发的环境下,补贴已经变成了巨大的包袱。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也认为:“补贴取消是一个长期目标。”
随着补贴的缩水,新能源汽车利润空间得到压缩,待到补贴彻底退却后,产品力将成为下半场竞速中的决胜因素,被骗补风波所累的小鹏应该更能感受到,拘泥价格战,并不是一个好思路。
写在最后
新势力销冠的位置还没坐热,小鹏就遭到了骗补风波的暗伤,毕竟可由此上升至企业道德层面,因此公众对于骗补的排斥俨然直接打在了公屏上,蝇头小利和企业口碑孰轻孰重,想必每个车企都能心中有数。
小鹏“骗补”疑云
首再度登顶新势力销量榜首的小鹏,还没来得及沾沾自喜,就迎头遇上了一道“闷雷”。
近日,有媒体爆料称,南京一位消费者陈先生在订购小鹏正在上传…重新上传取消P7(参数|图片)汽车后,被告知“要提车得加钱”。11月12日,4S店向前来提车的陈先生表示,要额外缴纳7000元才能交车。
明码标价的汽车,怎么还有就地起价的套路?
对于消费者的质疑,涉事门店销售主管直接搬出了“国家补贴”的相关政策。该主管表示,交车时车主补交费用是统一操作:“所有车子都是这样去弄的,如果不这样去弄的话是没有国家补贴的,我们这边都是这样操作的。”
而据江苏广电集团旗下荔枝新闻等媒体的粗略核算,如真按这位工作人员所言,小鹏“累计获得补贴应该为9亿元”,且如此操作的小鹏,也难逃阴阳合同和偷税漏税的嫌疑。
对于这一争议,小鹏汽车官方则举重若轻地回应称,这是有关人员对相关政策没有讲清楚,是公司管理失误,后续小鹏将履行合同的承诺。
虽然官方作出了回复,但究竟是小鹏涉嫌骗取新能源补贴,还是涉事销售人员想要从中牟利尚且不得而知。可无论如何,这家小鹏直营店私下补差价的做法的确有失妥当,在脱离书面合同后,消费者权益难保障。
有分析指出,消费者要求小鹏4S店按照合同交车属正当要求,因为门店要求消费者事后补交差价的行为并不受法律保护。
由于事发突然,因此近期宣称“小鹏骗补”的声音不在少数,但已经居于高位的小鹏真的不明玩火自焚的道理吗?违法违规的代价远不止退补罚款那么简单。
归根结底,错了就是错了,身陷骗补疑云的小鹏,只能为消耗的品牌声誉无奈买单,这场风波中,窝火维权的车主和奋力挽尊的企业都不是赢家。
红利下的潜规则?
巨额的新能源补贴究竟能有多诱人?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期间,整车企业取整后的新能源补贴资金共329.46亿元,其中比亚迪凭借着15.5万辆核准新能源汽车,获得39.8亿元新能源补贴,位居补贴金额之首,而这一金额已超过核准车辆总售价的12%。
但在百亿补贴的诱惑下,一些跃跃欲试的车企开始在红线的边缘试探。
时间拉回2016年,坊间流传着一份《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骗补和违规谋补汇总表》,吉利、比亚迪、一汽等数十家企业也被列入其中,由于该份资料出处不详,因此真实性无从考证。
但确定的是,同年相关部门就骗补问题相继对重庆恒通客车、力帆股份、苏州金龙、河南少林客车、奇瑞万达贵州客车、深圳市五洲龙等车企进行了处罚,而通过对照,上述受罚的6家企业均在这份不知出处的汇总表中,无形中为其添了几分可信度。
而在次年,上汽唐山客车、重庆力帆、郑州日产等7家车企因骗补遭到工信部门的行政处罚,与此前“有牌无车”的骗补原因相比,本次涉及的处罚理由更为复杂,产品与公告不符、未安电池先上牌等天秀操作都被暴露在聚光灯之下。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在与《一点财经》的对话中指出,新能源补贴的争议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交易中的私下操作在汽车行业中是一个普遍的潜规则,一些消费者和4S店已经形成了一个默契,对于购车过程中的私下交易、虚开发票是很难时刻监管的。
在利益面前,一些车企选择了倾倒,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除了物质诱惑外,还与骗取新能源补贴门槛低的附加因素有关。
只要符合规定,制造新能源汽车就能获得补贴,因此有牌无车、有车缺电、标识不符等骗补现象才会层出不穷,如从生产资质、规模实力等企业条件方面做出限制,或可在无形中提高获得补贴的准入门槛。
事实上,在约束车企前,还需直视两大横在新能源补贴面前的难题:一方面难以全面监管为购车交易留下了空隙;另一方面骗补又是一个难以界定的行为。
以小鹏涉嫌骗补的风波为例,仅凭阴阳合同并不能断定小鹏骗补,销售话术、产品降价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本次事件的发生。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向《一点财经》表示:“很难判断企业的行为是否为骗补,即便企业客观上不属于骗补,但也有可能是主观上想骗补。”
与其争论骗补与否,远不如将目光聚焦到完善补贴政策上,安光勇认为不断健全的补贴政策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这些补贴政策不够严谨,那么即便是正直的企业也会出现歪念头,从整个社会和监管的层面,更重要的是结果,让更多企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才是最重要的。”
新能源补贴的出台本是件推动产品普及的好事,但如果让越来越多的有心人钻了空子,则无异于是行业的另一种倒退。
断奶后怎么过?
靠新能源补贴过活,总不是长久之计。况且,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正在缩水。
自2015年起,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正式出台,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稳步提升,相应补贴也在进一步收窄。
按照国家此前发布的《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要求,其中2020、2021、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
面对新能源补贴的滑坡,被迫断奶的车企们坐不住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为了稳固在头部阵营的地位,老大哥蔚选择硬抗压力。在2022年新能源补贴进一步滑坡和蔚来订单延期交付的双重影响下,蔚来方面针对部分下定个人用户推出了补贴政策,在2022年3月31日前提车的用户,可按照2021年国家补贴标准享受补贴,最高可补贴1.8万元。
而广汽新能源、比亚迪等传统车企,也采取了补贴滑坡售价不变的战略,可以说也是为了市场份额豁出去了。
与其他车企苦苦维系原有价格的姿态不同,一向高傲的特斯拉在补贴滑坡的节骨眼上,选择了涨价。
在11月19日至24日的短短5天内,特斯拉热门车型正在上传…重新上传取消Model 3(参数|图片)接连两次调价,累计上涨了约2万元,短期内的频繁涨价,让不少网友对特斯拉提出了“割韭菜”的质疑,毕竟补贴缩水的部分,还要消费者自己承担。
新能源补贴的变化让车企们十分敏感,但从造车新势力的角度而言,新能源补贴的退坡其实是一个利好条件。
“其实现在从补贴中受益最大的是传统车企,尤其是涉及油改电的车企,”汽车行业分析师、通信协会专家林示向《一点财经》强调:“针对骗补现象,何小鹏、李斌都说过希望新能源补贴取消,这样大家才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公开表示,补贴退坡甚至取消对创新型企业都是有利的,在骗补多发的环境下,补贴已经变成了巨大的包袱。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也认为:“补贴取消是一个长期目标。”
随着补贴的缩水,新能源汽车利润空间得到压缩,待到补贴彻底退却后,产品力将成为下半场竞速中的决胜因素,被骗补风波所累的小鹏应该更能感受到,拘泥价格战,并不是一个好思路。
写在最后
新势力销冠的位置还没坐热,小鹏就遭到了骗补风波的暗伤,毕竟可由此上升至企业道德层面,因此公众对于骗补的排斥俨然直接打在了公屏上,蝇头小利和企业口碑孰轻孰重,想必每个车企都能心中有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