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爱立信5G可编程网络,助力运营商降本增效

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小编李自成。今天聊个硬核话题——5G。这玩意儿喊了这么多年,全球建了200多张网,但运营商们却越来越愁:钱砸下去了,用户刷短视频还是卡,工业场景也跑不起来,更别提什么“商业回报”了。说白了,5G就像个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但最近,爱立信搞了个“5G可编程网络”,连拿两项国际大奖,还让AT&T、瑞士电信这些大佬抢着合作。今天咱就扒一扒,这技术到底有啥能耐,能让行业集体高潮?

01=

运营商的痛:5G钱包陷阱

全球5G网络建得热火朝天,但运营商心里苦啊。用户觉得“5G和4G没区别”,企业觉得“网络不够灵活”,连开发者都抱怨“接口复杂得像天书”。说白了,传统5G就像一条单向高速路——所有人都挤在一条道上,货车、跑车、自行车混在一起,结果谁都跑不快,还天天堵车。

1、钱花哪儿了? 运营商砸了上千亿美元建基站、买频谱,结果用户每月多付的5G套餐费还不够塞牙缝。更惨的是,工业客户要求网络“既要低延迟,又要高可靠”,但传统5G只能“一刀切”——要么所有人一起卡,要么所有人一起烧钱升级硬件。

2、需求错配的恶果 举个例子,某汽车工厂想用5G搞自动化生产线,结果发现网络延迟波动太大,机器人动不动就“死机”。工厂老板大骂:“你们这5G还不如我家的WiFi!”另一边,普通用户刷个抖音都时不时转圈圈,直接投诉到工信部。运营商两头挨骂,财报上的ROI(投资回报率)却越来越难看。

02=

三毛厂的三板斧

为了解决客户痛点,三毛厂投入大量的研发和市场调研人员,深入分析用户场景的痛点。经过很长时间的分析,爱立信的老专家一拍大腿:问题出在“一刀切”!于是他们搞了个可编程网络,核心就三点:差异化车道、AI自动驾驶、开放收费站

第一板斧:差异化连接——把高速路拆成“八车道” 爱立信的差异化连接,简单说就是给不同业务“分车道”。比如,工业机器人需要超低延迟,XR(扩展现实)需要超大带宽,智能电表(RedCap)只要低功耗。传统网络只能“一锅炖”,但爱立信直接拆出专用车道,每个业务都能精准匹配资源,甚至能动态调整流量控制和载波聚合,保证体验不翻车。

技术内幕:切片玩到极致 传统网络切片像切蛋糕,分完就固定了。但爱立信用的是“动态切片”——比如白天给工厂切个低延迟专线,晚上工厂下班了,自动把资源转给商场的AR导购。这套玩法背后是载波聚合+智能QoS(服务质量控制),能实时监测业务需求,动态分配频谱和算力。 运用场景:瑞士电信的“VR不晕车”实验 瑞士电信用爱立信的技术搞了个“XR专用车道”。用户玩VR游戏时,网络自动锁定20ms以下延迟、1Gbps以上带宽,再也不用担心转头时画面卡成PPT。结果用户留存率涨了40%,运营商趁机推出“XR尊享套餐”,月费涨了30%,居然没人骂街——毕竟体验确实香。 第二板斧:AI赋能——让网络学会“读心术” 光有车道还不够,怎么调度才是关键。爱立信把AI和大模型塞进网络里,搞了个“意图驱动”系统。用户不用懂技术,只要说“我要个不卡顿的直播”,AI就能自动拆解需求、检测冲突、生成策略,最后闭环执行。这玩意儿像极了自动驾驶——你只管踩油门,剩下的交给AI。 AI到底在干嘛? 举个例子,某体育馆开演唱会,5万人同时发短视频。传统做法是运营商连夜派工程师调参数,结果还是崩了。但爱立信的AI会提前预测流量高峰,自动扩容基站、优化路由,甚至把边缘算力调度到现场。演唱会结束,AI还能生成报告:“本次网络利用率92%,建议下次门票涨价10%。” 自进化网络:半夜不用爬起来救火了 更狠的是,这套系统能自我进化。比如某次策略执行效果不佳,AI会自己复盘优化,下次直接绕开坑。澳洲电信用了半年后说:“以前每周至少3次紧急故障,现在一个月都碰不到1次。”运维团队从此告别“007”模式,甚至有空组团打《原神》了。 第三板斧:开放API——让开发者“薅羊毛” 爱立信最骚的操作是把网络能力封装成标准化API。开发者不用懂5G参数,直接调用接口就能玩出花样。比如,某游戏公司想搞个“千人同屏实时对战”,爱立信的API直接开放带宽和算力,开发者三天就能上线功能。

03=

三毛厂的业务布局

生态爆炸:从“要饭”到“造饭”。以前开发者想用5G能力?先交100页需求文档,等运营商审批半年,最后告诉你“接口不支持”。现在爱立信把网络能力拆成200多个标准化API,像乐高积木一样随便拼。 某港口公司用API搞了套“无人码头”:吊车自动避障、集装箱定位精度到厘米级、还能远程诊断故障。这套系统让码头效率提升了50%,人力成本砍了70%。港口老板笑疯了,直接给运营商包了个大红包。 运营商的“躺赚”模式:开发者每调用一次API,运营商就收一笔“过路费”。AT&T靠这招,企业业务收入一年涨了25%。用他们CEO的话说:“以前卖流量像卖白菜,现在卖API像卖茅台。” 为什么行业抢着买单?这技术不是PPT吹牛,实打实落地了。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爱立信靠它拿了“领先科技成果奖”;2025年MWC大会又斩获GTI创新突破奖。AT&T、澳洲电信这些老牌玩家已经部署,反馈就一句话:“网络利用率涨了30%,用户投诉降了一半”。 商业模式的降维打击 传统5G赚钱靠“收流量费”,但爱立信让运营商玩起了“增值服务”: 1、工厂老板愿意为“零丢包专线”多付50%费用; 2、游戏公司为“千人同屏API”每月交10万美元; 3、医院为“远程手术低延迟保障”砸钱不眨眼。 三方共赢的算盘 1、运营商:从“管道工”变身“平台主”,赚API分成和增值服务费; 2、企业客户:用定制化网络降本增效,利润率蹭蹭涨; 3、开发者:低成本调用网络能力,创新门槛暴降90%。 这商业模式,比马斯克的星链还野。

04=

未来的网络:从“管道”变“平台”

爱立信的目标很明确:让5G网络从“傻大粗”的管道,变成“能编程、会思考”的智能平台。他们已推出10款软件+13款硬件,覆盖从基站到核心网的全链条。 1、硬件黑科技:把基站变成“变形金刚” 比如新发布的Radio 4490,支持软件定义天线——今天给工厂用毫米波,明天给商场换Sub-6GHz,硬件不用换,远程刷个固件就行。运营商再也不用为“硬件过时”头疼了。 2、5G-A的终极野望:意图即服务(Intent as a Service) 爱立信下一步要搞“动动嘴皮子,网络自己干活”。比如用户说:“下周我要开全球直播,确保100万人不卡。”AI自动分配资源、预留带宽、测试链路,最后生成账单:“承惠10万美元。” 3、细思极恐的未来 如果这玩意儿真普及了,未来可能连运营商都会“失业”——网络自己赚钱,AI自己运维,开发者自己搞生态。这场面,想想就刺激。 4、最后说句大实话 5G折腾了这么多年,总算有个技术能让人眼前一亮。爱立信这次能不能彻底翻身?咱拭目以待。但至少,运营商的钱包终于看到希望了。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原始发表:2025-03-31,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 删除网络硬件接口开发者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