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服杂谈:用友财报反映的是中国企服的周期转换

用友新一季的财报出来了。

核心两个信息。

1、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13.78亿元,同比下降21.22%,归母净利润亏损7.3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62.41%。

2、在营收下滑21%的背景下,公司研发费用仍同比增长2.08%,达到15.63亿元。

用友上一次赢利,还是2023年之前。从此以后,一路掉头向下。

25年新一季财报,又同比跌了21%。

老实说,这么跌,我真不觉得,这是用友的问题。

上市公司跟非上市公司不一样,如果真的要做数据,还是有很多方法可以做的——我一个多年美股赢利股民给你打包票。

但用友折腾几年下来,还在亏损,那可能就真的跟团队无关了。讲道理,用友这个团队,是打过硬仗的,而且都打了这么多年了。但做到现在这个地步,亏损2年后还不断在扩大。

当然,我不想简单归因为,市场的需求下降了,所以收入锐减。

疫情以来,整个经济的形式大家是看得到的。甲方不好,乙方自然也不会好。但一味归结于甲方导致的市场不好,好像也没有什么出路。

毕竟市场好不好,你都还要活下去。

而且用友的财报表现的很明显:虽然我收入在减少,但是我研发费用还在猛增!为什么?因为我在卷产品!我在卷AI!我要用更好的产品来迎接市场!我在努力啊!

这么一想,好像真的没有毛病,公司不卷产品,怎么做营收呢?而且市场越差,我越努力,只要我扛住了,市场都是我的。

是不是很熟悉的中国式努力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不是用友一家在讲。

给你们总结下,最近这个季度,中国企服的上市公司财报都在讲什么。

1、大客户收入总量降了。

2、但交付成本又高了,所以侵蚀了利润。

3、转型订阅制带来的增量不够,所以导致收入总量减少。

4、研发费用还是很高,因为我在继续投入产品做好自己。

嗯,非常具象化的描述了什么叫“虽然市场不行了,原来的大老板们也跑了,但是我在努力变革,因为我想要变好,而且我只需要等那个机会”。

但我想强调的,不在这里。

我一直讲中国企服的市场特征,就是行业特别垂直,几乎没法横向扩张。这也就意味着,做企服,只能往小而美发展。

以前我见过有人融资做ppt,讲整个中国hr saas是个千亿市场。

到底是不是千亿市场,现在大家都自己知道了嘛。

以前还有想象空间——咨询报告给你写好的,各种市场都在增长,预计20XX年市场规模达到XX亿。是不是很熟悉?

现在增长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就跟大家预测房价一样,大家都知道人口在减少,房价长期是个什么状态大家可能心里也有预期的。

同理到企业市场,企业数在减少,企业服务市场还能怎么变化?企业服务软件市场还能怎么变化?

回应我前面那个问题,无论怎样,如果这个市场上最后总还有能活下去的公司。那么是否意味着,随着市场的变化,导致了客户的结构也在变化,而这个公司可能就是顺应了现在这个客户结构的?

那么,以以前“疯狂卷产品”的打法,应对现在的客户结构,是否不仅仅是收入锐减,再过几年,可能就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因为你不可能一直亏下去嘛。

以前做AI,是因为AI是先进技术,但现在先进技术遭遇的是萎缩的市场,那这个先进技术还有必要不计成本的投入吗?

以前做大客户,是因为大客户能给钱,现在大客户对IT效率的提升关注转移到了对企业经营结果的关注,那么大客户还能使劲做吗?

以前为了大客户做项目制大产品,现在客户结构调整了,那么项目制大产品还值得不顾一切的继续吗?

以前收入结构里大客户占很多,现在是否要从产品到模式都面向更健康的客户结构?

以前都卷中国市场,现在盘子小了,还有其他市场的增量吗?

以前为了做logo大行业全都拿,现在到底搞大logo还是搞现金流呢?

当然了,我的这几个提问里,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反驳,从逻辑上讲,每个问题,都有值得反驳的漏洞。

但想反驳的你,有没有想过,从大的角度说,中国企服也许正在经历行业周期转换。你下意识就知道经济环境都在动荡,那你本来就不起眼的中国企服难道可以独善其身吗?

以前是顺周期,市场膨胀,热钱涌入,水涨船高,业务爆棚。

现在,很明显,是逆周期。

用顺周期的打法在逆周期生存,是真的可以吗?

当然了,我不排除,有那种,破釜沉舟、暗度陈仓,等待机会,彻底翻身的公司。

一定有。市场这么大,林子里有各种各样的鸟。

但中国企服这么多年了,你们喊了很多年的做大做强,在顺周期都没有实现,在逆周期还能顺利实现吗?还一定是你?

那在中国企服市场逆周期能活下去的关键,是不是就变成了,顺应客户结构的变化调整创新方向、产品序列、和商业模式?而不是以前的那一系列顺周期套路?

回答这个问题以前,先说你有没有意识到现在是中国企服的周期正在转换吧?